| 权衡财经

11月7日,“泡泡玛特直播事故”荣登微博热搜之巅,一场看似寻常的直播,竟意外地激起了一场关于盲盒经济、消费者心理以及品牌管理的全民热议。
事件的源头要追溯到11月6日,在泡泡玛特的直播间里,工作人员正在展示售价79元的DIMOO挂链盲盒。此时,一名工作人员不经意间脱口而出:“哎嘛,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”,另一位则回应道:“没事会有人买单的”。这段对话被嗅觉敏锐的网友捕捉到,旋即如星火燎原般迅速扩散开来,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观点两极分化的热烈讨论。
这场由直播引发的价值争议风暴,宛如一面多棱镜,清晰地折射出当代消费社会那错综复杂的图景。部分消费者质疑这是品牌方“内涵消费者是韭菜”,认为品牌方对用户缺乏应有的尊重;而也有网友秉持理性态度表示:“这俩人说的都是实话,就算贵也有人买”。
更为有趣的是,评论区呈现出了泾渭分明的观点分化。一边是秉持实用主义的消费者提出质疑,他们指出该产品主要材质为锌合金、树脂和聚酯纤维,尺寸约为19cm(挂绳)及3×3.6cm(合金片),如此规格下79元的售价是否合理;另一边则是情感型消费者为之辩护,他们认为,为情绪和价值共鸣买单本就是现代消费的重要特征。

资本市场对此迅速作出了反应。受此事件影响,泡泡玛特在港股早盘时股价直线下挫。截至收盘,股价跌幅达5.88%,报204.8港元/股,总市值蒸发了171.9亿港元。这种市场的高度敏感度,既反映出投资者对品牌声誉风险的密切关注,也揭示了盲盒经济模式正面临着不容小觑的估值压力。
品牌方的危机处理与商业逻辑
泡泡玛特迅速作出回应,确认直播事故的发生并即刻展开紧急调查,同时明确表态不会开除涉事员工。这种颇具人性化的处理方式,赢得了部分舆论的认可。官方客服进一步透露,已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内部处理,但79元的产品价格暂无调整计划。
值得一提的是,涉事的“DIMOO新生日记系列—挂链盲盒”乃是泡泡玛特旗下的热门产品。该系列包含6个常规款与1个隐藏款,常规款抽取概率为1:6,隐藏款概率则为1:72。尽管深陷舆论风波,第三方平台数据却显示,泡泡玛特的核心销售盘面依旧强劲。11月6日当天,拉布布“心底密码”系列补货活动中,部分款式在数分钟内便售罄,DIMOO全新系列“新生日记”更是开售即被秒光。这种“边挨骂边爆卖”的奇特景象,恰恰印证了当代情绪消费的复杂本质。
质量风波与增长焦虑:泡泡玛特的双重挑战
此次直播事件并非泡泡玛特近期遭遇的唯一公关危机。此前,公司新推出的“Skullpanda(SP)餐桌系列”盲盒,因将品牌Logo误印为“POPMAET”而陷入质量争议。尽管公司迅速下架问题产品并提供换货服务,但较长的更换周期(预计至11月下旬甚至12月)以及缺乏统一售后方案,加剧了用户的不满情绪。
颇具戏剧性的是,这些负面事件与企业亮眼的财务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。泡泡玛特2025年第三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245% - 250%,其中海外收入增速更是高达365% - 370%。创始人王宁身家达1467亿元,荣登河南新首富之位。然而,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潜藏着隐忧:自8月以来,公司股价累计下跌超40%,这反映出市场对IP热度可持续性和产品定价合理性的深层忧虑。
盲盒经济的未来:从情绪价值到文化价值
产业观察人士指出,泡泡玛特面临的挑战具有行业代表性。盲盒产品的核心价值并非在于实用性,而在于IP赋能以及隐藏款所带来的稀缺性心理。目前,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仍以“情绪价值”为主。若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,泡泡玛特需在IP故事的深度、矩阵的丰富度以及变现场景的多元化等方面下足功夫。
这场直播事故看似偶然,实则揭示了新消费时代的关键命题:当产品溢价愈发依赖无形的情感联结时,品牌方应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对用户的尊重?消费者在为情感买单时,又该在何种程度上保持理性判断?泡泡玛特的案例提醒我们,在情绪消费盛行的当下,真诚或许是最为稀缺且珍贵的品牌资产。未来,谁能将IP从简单的形象符号升华为具有深度内涵的文化符号,谁才有可能在潮玩行业的长期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您必须 [ 登录 ] 才能发表留言!